最近盛大联合创始人陈大年在哈佛创业论坛的演讲稿<我们如此玩命创业,是个错误>刷爆朋友圈,里面讲述了其16年创业的心路历程。
文章提到,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勤劳致富""创业要拼命才能成功"的说法并不科学,甚至还有致命的坏处。长期加班被压榨的是思考的时间,为了赶进度,越来越失去思考的习惯,然后失败的概率逐步增加,每一次失败都会引起士气的低落,然后事情变得越来越遭。
△ 陈大年
与陷入时间匮乏的创业者类似,金钱匮乏的“穷人”也有类似的模式:
《我在底层的生活》的作者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换了六种工作,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局: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更加无力关注和做任何其它的事情;如此循环。
△《我在底层的生活》
《稀缺》一书提到,时间或金钱的匮乏感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只关注眼前红利,缩小思考带宽,从而产生“管窥效应”和“目标抑制”作用。
下面来对比一下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
穷人思维:
- 手里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大的事情;
- 没人,没钱,没技术积累不够,时机还不到;
- 穷人眼中的世界到处是羁绊与红线
- 有“穷人思维”的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穷人,也许曾经是穷人的经历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他们喜欢拿时间换钱,安于现状,不愿冒险,不去理财,也不懂得投资自己。
富人思维:
- 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
- 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没人可以请,没钱可以借,不懂可以外包;
- 崇尚行动,先做起来,收集反馈,持续改进;
- 富人更关注目标,乐观向上
- 有“富人思维”的人,也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富人,但他们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大脑去关注目标,并为之努力,更容易获得成功。
富人思维的例子:
有位熟识的敏捷教练,前些年花了重金去学共创式教练的课程,他说为了支付那笔学费他还是借了钱的,因为国外大师难得来中国讲学一次。 他认为这是投资自己 ,从生命长度来看,投资的越早收益越大。
穷人思维的例子:
一个忙碌的团队,如果一直处于时间稀缺的状态,积累了重重的技术债务和遗留缺陷,甚至忙到没时间去思考如何改进,会陷入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恶性循环;
一个组织,在利润低迷的时候毫无区别地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导致开发人员没有高效的开发环境和工具,没有必要的培训, 没有相应的支持,频繁的人员变动,低效的会议,冗余的流程,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折换成金钱,数字一定触目惊心。
一个管理者,如果只把人当做资源,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源利用率是否饱和,而忽略其所创造的价值和激发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上,一定无法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
一切回归价值创造
经常听人说,老板应该给我加薪,公司应该给我更高的职位,甲方应该给我们多付钱。 因为我干的很辛苦!换位思考下,企业,甲方需要的是什么?你能提供什么? 我们更需要讲清楚的是我们创造的独特的价值。
从本质上来看,想让别人帮助你做某事,或是想通过你的努力获得你想要得到的收益,就必须从根本上看待问题,搞清楚你所拥有的交换筹码与对方的现实所需。
什么叫节省成本?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懂得:付出一定的费用获得的回报越高则成本越低。付出的费用如果不能带来回报,就是浪费(沉没成本)。节省成本,更重要的去改变能力最薄弱的价值创造元素的业务活动方式,全面提高组织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当今时代的复杂环境下,传统的人力资源和财务预算管理的"刚性"特点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企业的要求。
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我们已经无法通过资源权力来控制“知识工作者”的行为,聪明的企业正在通过各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来吸引人才,利用扁平化的管理,充分的授权,激发人的内驱力。
就财务管理,更符合当今的敏捷管理方式的超越预算模型愈加流行。从传统的中心化组织向权力下放的网络化组织转变过程中,预算管理也需要从原来的计划控制、防御型,转向进攻型、自适应。
整个业务流程变得极为简单,管理人员在考虑质量和成本改进时,只要考虑“供应商-消费者”这一相对简单的关系链。 运用超越预算模型的公司,不仅仅把生产与顾客需求紧密相连,还将产品、流程、项目以及组织结构与公司战略统一了起来。
这时,运营经理也开始向耗用的生产资源发起挑战, “这能够为人们的顾客增加价值吗?” —— 仅从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出发, 就足以保证把不必要的工作与消耗排除掉。运用超越预算模型的公司视顾客价值为战略中心, 流程设计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
在经营过程中,对顾客的请求做出快速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线人员必须有权做出快速决定。 “正确的、恰当的”顾客还必须是“有利可图”的顾客,所以在投入了各项成本、顾客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及时衡量盈亏情况非常重要。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要让稀缺占据有限的思维带宽,跳出穷人思维的循环,关注目标和价值,带着"我能行"的信念,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本资讯于2016-12-20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