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大家探讨规模化敏捷,都是关于用SAFe还是Less呢?DAD还是Spotify?这些只是具体的框架,规模化敏捷不只是这些东西。
为什么要考虑规模化?
很多团队运用Scrum、看板等敏捷方法,结合持续集成、测试自动化、持续交付流水线等工程实践,已经具备较高的成熟度。但是在大型组织里,企业面临的挑战远超过单个团队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些组织里,一个产品的交付,需要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共同完成。他们面临着如下挑战:
如何凝聚目标,对齐节奏,解决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依赖,共同交付产品?
在更大的范围里,如何拉通整个产品价值流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部门,把所有的相关角色、和相关的敏捷实践高效、有机地串联起来系统化运作,达到缩短Time To Market的目标?
整个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让人事、行政、财务、市场等非产品研发部门高效地支撑业务,不成为组织转型的重力作用,从而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现业务敏捷性?
这些问题正是敏捷规模化要解决的问题。
规模化敏捷的几种模式
Bob Hartman提出规模化敏捷有这样几种模式:
1.从产品交付维度,有两种规模化:
产品级规模化:多个敏捷团队共同交付一个产品。
平台级规模化:一个平台,或一个解决方案交付多个产品,而每个产品又由多个团队共同协作交付。
2. 从组织维度,又有两个方向的规模化:
水平方向规模化
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非产品研发相关的部门,比如人事、财务、行政、销售、采购等部门制定的流程和制度与敏捷思想相违背,阻碍了业务的敏捷性。不是说这些部门自己要应用敏捷的具体方法,导入Scrum框架等,而是说,敏捷和精益的思想是通用的,他们需要调整既有的流程和制度,以服务于业务为核心,而不是以部门的KPI为核心, 才能让企业更迅速的响应业务和市场的需求。
案例:
某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产品线需要采购工具软件Licence。但是,公司的采购部门规定:采购一套工具软件,需要经过CTO审批,而从一个项目经理从提交采购申请到经过CTO审批,一共经过7层部门领导,外加3层采购部领导,一共10个领导审批。此外,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审批后,还需要在评审委员会上评审,而评审委员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如果没有通过审批,需要补充事实材料,再等待一个月再次上评审委员会。
所以,一般采购周期走完大概需要4-6个月的时间。这极大影响了产品线的交付效率。
如果在过去,产品线年初制定产品规划和预算,第二年交付产品,那么这样的采购周期还勉强可以忍受。但是现在世界已经不一样,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很多类型产品的规划和交付周期都必须缩短,那么这样冗长的采购周期极大地拖累了产品的交付。
垂直方向规模化
随着敏捷的深入,企业组织结构的上层管理层如果仍旧用原有的体制、文化来管理整个企业,我们做的产品级、平台级、以及组织水平方向的规模化都会遇到极大的桎梏,每向前一步都异常艰难。因此,必须自下向上,每层组织结构都要转型,一直到企业的CEO。
Out-of-Box Thinking
组织级的规模化敏捷有多重要? Mike Cohn为组织重力与敏捷的关系做了这样的比喻,这个比喻适合任何组织变革:敏捷转型就像发射一枚火箭,让火箭飞上天的力量源自引擎,而地球的重力使火箭拉回地球。如果火箭能够飞得够远,可以进入轨道,脱离地球的重力作用。如果没有飞得够远,火箭不可避免会发射失败,摔到地球上。组织从垂直方向上以及水平方向都构成了敏捷的重力。 如果不从组织上规模化转型,不要说等到敏捷转型这个枚火箭进入轨道,哪怕在起飞的路上都会随时被组织重力牵引回来。
遗憾的是,业界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Less、DAD、Spotify,总体而言,这些框架主要以面向产品交付的规模化,而组织维度的规模化尚不成熟。
如果你正在领导或推动组织转型,请不要陷在具体的框架里思考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