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敏捷案例︱车联网规模化敏捷开发历程
2022-10-05
来源:敏捷开发樵知录
回到开头所提的纯电动平台,为了与德国的开发节奏对齐,我们决定也采用相近的工作方式。本想到了请Wilson来协助我们做导入的工作,最后因为档期等种种原因,请来了圈内同样资深的两位老师。我们在下半年花了不少精力,内部架构、开发、测试专家亲自把关层层面试,招募了一支新的团队进入项目集,并且在搭建时,天然地按业务领域建立了团队。这样安排没有历史包袱,也是按照各位Team Leader理想中的样子组建了Feature Team。
整个团队对新模式的认知程度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对齐。时任移动互联高级总监李总对规模化敏捷的热情非常高,在他的带领下,部门管理层开展了规模化敏捷导入的研讨会。随后我们面向团队的不同角色,展开了近十场规模化敏捷培训。同时联合了团队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编写并建立了符合项目集情况的DoR与DoD。与PO的协作也随之变得更为密切起来。关于这段经历,在移动互联网的敏捷先行者一文中有所描述,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
独立的新团队,在独立的分支上试点使用规模化敏捷的方式,业务需求和架构需求都开展的如火如荼。而随着分支独立得越久,大家也不禁担心起来……
第三阶段:全体集结再启航
在2019年末第一代智慧车联平台正式上线之后,代码合并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在3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规划了2次合并,10周主线锁定的时长,充分的回归测试。在第一次尝试合并以后,因为天然地存在两组人在维护代码,很难避免为了修复线上问题后,而需要产生新的合并。这是一个工程实践和工程效能问题。
回溯到2017年,第一次登录中国的DevOps Day的上海站期间,有幸参加过乔梁老师的亲授的公开课。他所解构的持续交付理念与全球最领先的案例,刷新了我对软件工程实践的理解。现在DevOps培训的教材之一,就是他所译的《持续交付》。2018年他所著的《持续交付2.0》,更是在此基础上的更新和升级。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每年都组织研发、DevOps同事参加DevOps Master等各种技术、管理培训,这提升了团队整体的工程效能理念。
在2020年的工程难题,经过架构师与几位Team Leader的多次讨论,我们定义和优化了适用于当前团队现状的工作方法,推及到每一位开发。伴随着的是对组织形式变更的需求,两个项目团队需要在物理上——至少在逻辑上的融合。我们组织将第一篇中的L1, L2的两个团队同事根据职责划分到了各Feature Team中,每天在一起开每日站会,让大家充分互相了解到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变更。这种变动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宣导工作能起到效果,也是得益于这是一支理性的、有素养的团队。
在开发资源规划方面,MEB车联平台项目中,除了提供给业务需求的容量,也给架构优化留出了跑道:划出了近三分之一的容量给到架构需求,这是为了将来在合并回主干时,让我们的架构有能力支持中远期的百万、千万车联网用户的场景。因此新技术组件和变更配置项数量之巨,可以想象。DevOps同学深得持续交付的精髓,拥有配置即代码的思想,经过数周与各团队的梳理和编写,90%的配置都已代码化,并能在30分钟内将数百个微服务自动配置并启动完毕。
后台顺利完成合并之后,我们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一个产品主线,开发团队组织结构也完成了调整。尽管如此,我们的需求输入来源并没有减少,在上汽大众、斯柯达两个品牌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上汽奥迪品牌。规模化敏捷试点,这个管理方式的“分支”,也终于可以合并回“主干”了。在2020年7月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项目集PI Planning正式召开,未来三个月内所有的项目目标,都在2天的Workshop内被充分讨论,排优先级、排期、对齐。团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同事参加过规模化敏捷的试点,在充分地准备了1个月以后 ,我们成功地将这些实践扩展到150人+的规模。这也作为车联网开发团队全体的工作方式,有节奏地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