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敏捷发展三部曲:敏捷领导力、运转敏捷和整体敏捷
2022-10-12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从软件研发部门开始推行敏捷,该部门客户导向程度高,可以测试并优化敏捷方法。领导团队组建了咨询小组,负责培训、指导、嵌入新工作方法,并使用结果追踪工具,让大家清晰地看到成果。“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向大家展现出敏捷法带来的生产率提升,这增强了组织内部对敏捷的兴趣。”当时咨询小组负责人塞巴斯蒂安·瓦格纳(Sebastian Wagner)说。接下来的两年间,公司在超过80%的研发团队中推广了敏捷法,创造出2000多个团队。销售和营销部门的员工为了能跟上步伐,相继敏捷化。一旦公司的前端部门快速转型,后端要马上跟上,因此SAP内部的IT系统也采用了敏捷方法。
然而很多企业想走捷径,却适得其反。面对系统化障碍,它们选择绕道而行,将团队交给外部孵化器。“温室培育”的方法也许会提高单个团队成功率,但无法在机构中创造学习环境,也不能带来变革,这些都是敏捷规模化必不可少的。公司第一批敏捷化的团队肩负着最终能否成功的重担。企业要像测试原型那样,在多样化的现实条件下测试这些团队。SAP等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企业,都很重视关键客户体验,即孤岛部门最难解决的棘手问题。
无论如何,敏捷团队都应该准备充足再进行实践。充足并不代表计划详尽、胜券在握,而是这些团队:
聚焦于一个利益攸关的重大商业机遇
对具体结果负责
可以独立自主地工作——拥有清晰的决策权、合适的资源,团队成员为跨学科专家,人数虽不多,但都对这个机遇充满热情
承诺使用敏捷价值观、原则和实践
有权和顾客紧密合作
能够快速设计出原型,拥有快速反馈回路
拥有高管的支持,能够为其扫清障碍,并推广团队工作成果
按照这个列表自检,可以帮助你安排出对顾客和机构都拥有最大影响力的测试顺序。
完成大规模敏捷项目。许多高管难以想象小的敏捷团队可以完成大规模的长期项目。但原则上讲,敏捷团队的数量和项目规模并无上限。你可以在相关项目中,分离出“组中组”,这种方式扩展性很强。
举例来说,瑞典公司萨博(Saab)的航空业务部拥有100多个敏捷团队,负责软件、硬件,以及价值4300万美元、堪称全球最复杂产品之一的“鹰狮”(Gripen)战斗机机身的制造。该项目通过每日组中组的站会(stand-ups)协调工作。每天早上7:30,一线敏捷团队进行15分钟站会,列明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其中一些无法在组内解决。7:45,该小组将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障碍上报给另一个组中组。领导们可以选择解决该问题,或继续上报。接着不断重复这一方式,直到8:45,主管行动组拿到一份关键问题清单,想保持工作进度必须解决清单上的问题。航空业务部门协调团队的方式是:采用通用的为期3周的“冲刺”(sprints,创造迭代产品的一个周期——译者注);制定项目总计划(一份动态文件);让过去分散各处的部门同地办公。例如,让试飞员和模拟器组加入研发团队。这样做的结果相当显著:简氏信息集团(IHS Jane's)将鹰狮战斗机认证为全球成本效益最好的军用飞机。
在建立敏捷团队之后,协调其与传统架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样重要。下面将从四个领域进行阐释。
增加敏捷团队的数量是提高业务整体敏捷度的重要步骤。但这些团队和机构其余部门之间的互动也同样重要。即便最先进的敏捷企业,例如亚马逊、Spotify、谷歌、Netflix、博世、萨博、SAP、Salesforce、拳头公司(RiotGames)、特斯拉以及SpaceX等,都是既有敏捷团队,也有传统构架部门。为了确保官僚部门不给敏捷团队的工作造成障碍,不妨碍敏捷团队的创新成果商业化,这些企业一直在以下四个领域不断推进更深入的变革。
1价值观和原则
如果敏捷团队的数量不多,可以“寄居”在传统层级结构之中。部门间的冲突可以通过个人交流或变通的方法解决。但当公司推出数百个敏捷团队时,寄居就行不通了。敏捷团队在各方面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推进工作,而传统部门则誓死捍卫现状。面对任何变革,怀疑论者都能制造出攻击敏捷的抗体,包括拒绝配合敏捷团队时间表(“抱歉,我们没法按你说的6个月就完成这个软件模块”),或者在需要新式解决方案的大机遇面前,拒不拨款。
因此,领导团队如果希望规模化敏捷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