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团队:理念、实践与误区
2020-01-02
来源:优普丰敏捷教练Scrum Andy王威
敏捷社区在团队运作方面很早就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卓越的团队应该自组织。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也曾经说过,“知识工作者必须要自我管理。他们必须有自主权。”然而什么是自组织团队,如何培养团队达到自组织,这在社区讨论中依然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不少管理者和敏捷实践者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人持有错误的观点。因此本文尝试谈一谈自组织的理念与误区。
在进入主题前还是要先说明一件事情:为什么要自组织?自组织的基础是复杂自适应系统,其优势是部分可以独自做出应对,而非所有事情都经过中央。就像人,被火烫到以后手会先缩,然后大脑才感受到疼痛。这样增加了生存的几率,提高决策速度。自组织是自然演化优胜劣汰的结果。
真正的团队
在讨论自组织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什么是团队。如果一个群体尚且不是团队,那么自组织更是无从谈起。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一群人在同一个办公区域工作,彼此之间以产品解决方案/项目为主线产生一定的交集或协作,这群人就是一个团队。但实际上这未必就是一个团队(Team);或许这只是合力工作的一群人(Group)而已。
合力工作的群体与真正的团队乍看上去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从如下四个方面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其一,团队的价值在于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产品,一个项目,一个使命等等。但毫无疑问地,每个团队成员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哪个成员可以声称,即便整个团队失败了,TA单独地取得成功。合力工作的群体里存在多个目标,由于每个人的目标不一致,群体需要较强的外力作用才能相对顺畅地协作。
其二,团队在信息流、与其它组织单元之间的对齐、资源或决策策略等方面有清晰的边界。对于一个真正的团队,我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与之进行沟通(例如,需求通过PO进行沟通)、以及沟通的机制和节奏(例如,在需求梳理会议上沟通需求,在SoS上沟通多团队间协作等)。而合力群体在这些方面缺乏清晰的边界,容易出现过量或不足的问题(想象一下,由于不确定哪些信息需要告知到合力群体里的哪些人,于是在邮件里把所有人都抄送上,或者只把不相干的人抄送到,却遗漏了真正的干系人)。
其三,团队可以在上述边界内自我管理。团队拥有共同的目标,共享信息流、资源等,因此团队可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虽然在部分团队里尚且不具备)。由于缺乏共同的目标、清晰的边界,合力群体是完全无法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只能通过管理者的命令—控制进行管理。根据Rob Wengrzyn的说法,团队和合力群体在人员行为表现上有本质性差异:
其四,团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根据Tuckman模型,团队成熟度大致可以分为组建期、风暴期、范式期、表现期等四级。高成熟度的团队,其工作效能要远大于低成熟度的团队。而团队成熟度的提高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团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合力群体的人员稳定度很糟糕,往往一个人同时在多个合力群体里工作,因此无论在沟通、协作、信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很差。组织为了“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员工的工作时间”,往往将一个员工分配到多个合力群体里;然而合力群体人员之间不仅无法达到1+1>2的效果,一个人在多任务间频繁切换或打断,其切换/打断成本是十分高昂的,最终反而导致了工作效能低下。
领导力
自组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便管理者对团队说,你们可以自组织了,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