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个人敏捷项目管理能力
2019-12-05
来源:项目管理者联盟
敏捷宣言中第一个核心价值就指出:“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它强调了个体成员在执行敏捷方法中的重要性,认为人是实施工作的主体,应该以人为核心而不是过程。所以,个体成员的能力是敏捷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的因素。本文将从管理实践和工程技术实践两个角度,谈谈个体成员如何进行敏捷能力的修炼和提升。
首先,拥抱变化,克服抵触,做好实施敏捷的准备。敏捷不是洪水猛兽,既然企业决定引入敏捷的变革,一定是敏捷项目管理方法有可取之处,何不加以尝试,再做决定,而不要拒绝变化,盲目抵触。
正如传统项目管理中提倡的——沟通是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沟通也是解决变革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在实施敏捷伊始,一定要有充分的沟通,确保每一个成员都得到足够的关于敏捷的信息,可以从多方面客观地看待敏捷的优势和不足。敏捷不是神话,“敏捷不是银弹”,没有一个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敏捷的思想和针对项目环境的定制的方法。
个体成员可以寻找机会多了解敏捷的理论方法,参考敏捷社区的实践和案例分享,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积极思考敏捷对于团队的独特性和带给自己的利与弊。同时企业也要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培训、研讨会、工作坊等方式,排除个体成员的疑惑和顾虑,目的是为实施敏捷做好准备。
其次,从管理实践角度,了解敏捷的框架,具体实施的方法,适应角色的变化。当个体成员接触一种新的方法是,尤其是技术人员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框架都行,反正领导已经定了,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其实这是最要不得的一种态度,实施一种新的框架或方法,固然要求具体的工作指导,但是个体成员要从方法、过程、角色、职责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演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僵化地照本宣科。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很多组织引入了教练这个角色,用以助力个体成员对新方法的掌握和有效使用。
因为很多组织实施敏捷都是从Scrum框架开始的,而Scrum框架也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敏捷方法之一,本文就以Scrum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Scrum框架中有一种3-3-5的结构:即3种角色——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Scrum M aster和团队(Team);3种工件(artifact)——产品待办事项列表(Product Backlog), 迭代待办事项列表(Sprint Backlog)和燃尽图 (Burndown Chart);5种仪式(ceremony)——迭代 (Sprint),迭代计划 (Sprint Plan),每日站会 (Daily standup meeting),迭代评审 (Sprint Review)和回顾(Retrospective)。不难看出,这就是一种项目管理的框架,提供了开展工作的具体流程、规范和步骤,但是又与传统的项目管理不同。
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Scrum中的新角色,进而清楚其具体职责,如何进行相互的协作。甚至有的团队成员可能需要进行角色转换,担当Scrum M aster或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这就更需要弄清楚其各自的职能、担负的权利和义务。比如,Scrum M aster的部分工作是清除团队遇到的障碍、辅导团队、保护团队,对很多新担任Scrum M aster的成员来说,往往会产生疑惑或陷入矛盾,因为该角色一方面是团队的领导,另一方面是没有人员的管理权利的。其实,这就需要在深入弄清Scrum中的领导是服务式领导(servant-leader),Scrum M aster对团队成员没有人事管理权利,但对流程有控制权,他有义务帮助团队执行Scrum方法,为团队答疑解惑,甚至扮演教练的角色。所以Scrum M aster新手要修炼成团队的“牧羊犬”(注:用牧羊犬隐喻Scrum M aster保护团队、维持流程执行),践行Scrum M aster的6种优秀品质:负责、谦虚、协作、投入、有影响力、知识渊博。
再比如,Scrum中新角色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他的目的是保证团队瞄准正确的目标,他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产品负责人有权设立目标和形成愿景,他需要撰写需求和排列优先级。(注:参考Roman Pchler的著作《敏捷产品管理》)也就是说,产品负责人是团队与客户的接口,代表客户的利益,为团队就业务需求方面的问题答疑解惑。同样Mike Cohn也给出了优秀的产品负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始终都在(available)、懂业务、善于沟通、果断、得到授权。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