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海行动》看敏捷项目管理思维
2019-12-09
来源: 上海交大项目管理中心 潘德有
作为军事类题材的电影,《红海行动》亮点频出,笔者认为是近几年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不谈艺术和军事专业话题,从“项目管理”(偏敏捷)的角度剖析电影内容,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项目管理历经千年,但成为一项专门学科让大家趋之若鹜地去研究,也不过50年的时间,触发点也来自军事,至此以后,从军事到企业,再到社会,项目管理像吹散的蒲公英,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整部电影节奏紧凑,逻辑关系比较清晰,内容也容易理解。《红海行动》故事中的情景,体现了多个敏捷项目管理思维,笔者借此,管中窥豹,来探寻其奥妙。
敏捷团队的构成
以杨锐为首的蛟龙突击队,共计8人。敏捷项目管理中团队成员5-9人比较合适,这个人数的构成彰显了在应对战争时能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意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再少就无法承载太大的工作量,再多就显得格外臃肿,这就是敏捷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价值点。船小好调头,船大难转身。
敏捷成员的特质
传统项目管理强调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以“专”为主,每个人都应该做好特别专业的那一部分。而敏捷项目管理则正好相反,强调了团队成员能力的“全面”,每个成员都应该在特定项目环节独挡一面。蛟龙突击队8人中的每个人,在分别拥有各自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几乎都可以是“全”才。比如观察员李懂也可以承载狙击手的任务(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最终目的达到了)。
敏捷自组织自管理
为了营救那位女人质,8人乔装进入恐怖分子集中地,在信号装备受到破坏后,大家都无法沟通。此时在完全失去与团队成员沟通的情况下,大家展现了自组织自管理的能力,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规则,至少没有人破坏规则。这对敏捷团队有难度,是有前提的,大家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和遵守规则的(比如让团队遵守Scrum规则,这是Scrum Master的主要工作)。
敏捷中的结对编程
XP中强调结对编程的意义,但实际项目工作中比较少见,因为难度比较大,红海行动中(其他类似军事电影也有)有“结对编程”的两人,狙击手(顾顺)和观察员(李懂),能不能高质高效的狙击敌人(写出好的代码),狙击手(码农)必须依赖观察员(导航)来完成。一个负责指导,另一个负责工作本身。这有利于降低错误,提高效率。
敏捷迭代与增量
蛟龙突击队在战斗前并未制定详细计划,战争的灵活性远比建筑、写代码更高。但是宏观框架必须要有。就眼前的战事而言,先解决掉一帮恐怖分子,实现一个战斗目标(增量),紧接着根据眼前的成果和局势来进入下一个战事准备阶段(迭代),然后又实现一个战斗目标(增量),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目标达成(人质救出,战斗结束)。
敏捷强调大量沟通
任何类型的项目管理都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敏捷团队要做出快速有效的决定,就必须更为强调沟通。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其他肢体和表情的流露更是沟通的主要组成部分。杨瑞(突击队长)在为团队指派任务时,各种手势全上,大家一目了然,无须多说话。另外,整个战斗过程非常依赖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失败、牺牲、损耗等。
敏捷需要新型技术
在最合理的时间(或者说最短的时间),要做出最有价值的成果交付给客户(客户是领导,舰长高云),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事半功倍,比如无人机,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人,但是可以简化很多不必要的工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