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不同的应用模式。
如何根据业务实际搭建用户标签画像体系?具体从搭建到应用总体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STEP 1:理解业务需求,明确标签画像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我们讲了用户画像的常见应用场景,在搭建用户标签画像之初,首先应明确公司/业务需求及目的。
每个公司对标签体系建立的目的可能都是非常不一样的,体系的搭建始终围绕核心问题,一开始不要求大而全, 而是是实际业务出发,逐步进行完善。
关于“明确需求”
跑一次用户画像需要很多的资源,所以在看画像前务必明确业务需求和目标。并且不要试图先跑画像再去分析,这样什么也分析不出来。
STEP 2:从业务场景出发梳理标签层级分类
梳理用户标签体系是搭建用户画像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后续的完善及应用都依赖于标签体系的搭建。
根据业务场景从不同维度对标签进行分类和组织,方便使用者在不同业务场景对标签进行检索使用。
关于“分类和组织”
标签是典型的数据产品,需要被高效和有效的管理。所以通常在企业内有一套标签管理平台来集中管理,主要包括标签的:分类体系、业务体系、口径管理、应用管理等,还有几个更重要的功能:近似标签的识别和去重,标签的废弃管理。
1)用户属性标签
又分为人口属性及平台属性,主要为静态标签。
人口属性如性别、年龄、地域等,平台属性如注册渠道,关键词来源等;
因不涉及规则逻辑计算,梳理及开发都相对简单,重点是需要数据运营同学了解标签数据获得形式,数据准确性、覆盖率、实用性等,明确应用场景及业务含义;
2)用户行为标签
基于统计数据的用户行为标签,以业务事实数据为数据源。此类标签又分为数值型及分类型。
数值型标签为事实行为标签,方便运营同学从更细粒度对单个用户进行分析探查,以及可作为后期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如用户累计交易金额,交易次数、活跃天数等。
分类型标签为事实标签的聚合标签,方便对行为相似的用户群体做分组/分群的运营策略或触达操作。如将累计交易金额大于某数值的用户,定义标签为‘交易高价值用户’等。
目前很多数据产品都支持自定义标签的功能,方便在运营初期对标签规则的灵活调整需求。
3)用户偏好及预测标签
在用户行为标签的基础上,根据业务规则设定用户各类行为的权重,以及标签的权重,通过数据挖掘对用户行为标签数据的再加工产生。通常有多个输入字段,如对于用户偏好标签,收藏行为的权重大于浏览行为,此外,由于用户偏好及需求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还应考虑时间衰减系数。
预测类标签生成逻辑与偏好标签类似,都是通过多个影响因素对用户进行倾向预判,如根据行为发生时间、行为次数、行为类型偏好等数据,做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形成分类或聚类规则。如流失倾向预测标签。可通过模型提前识别要流失的用户,有针对性的对这批用户进行挽留。
关于“用户偏好和预测标签”
这类标签统称:用户兴趣标签。一般分为主兴趣、即时兴趣、短期兴趣和长期兴趣。每种兴趣对应了用户对于不同事物关注的深度和强度,同时每种兴趣都有对应的场景和营销策略。
用户的兴趣标签一般会有“衰减”,常见的衰减算法有:时间衰减、指数衰减(如下图)、牛顿冷却模型等。
4)群体属性画像
群体属性画像关注重点是群体,是从用户个人